我國的純堿工業始于1917年范旭東先生在天津成立的永利堿廠,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成立的純堿廠,也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化工企業之一,距今已經有百年的悠久歷史。純堿也是我國化學工業的搖籃,培養了一批重要的化工專家,我國“現代化工的先驅”侯德榜博士就起身于純堿生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純堿行業通過“三老三新”龍頭純堿企業的建設,“東堿西進”、產品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措施,行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始終保持較強競爭力,具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在石化行業內推廣。
根據我國純堿產能的變化及技術的進展,我國的純堿工業的發展歷程可分如下幾個階段:
(1)改革開放前為探索發展階段
二十世紀初,中國實業家范旭東及制堿專家侯德榜博士在塘沽建設了永利制堿公司(天津堿廠的前身),為亞洲最早的堿廠,采用氨堿工藝。
1950-1966年恢復生產和聯堿攻關階段。1950年產量就達到16萬噸。建國后,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家給大連堿廠和永利堿廠提供了三次改擴建的機會,使兩廠的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均上了一個大臺階,成為當時我國純堿工業的兩大支柱。1952年國家在大連化學廠(現大連化工集團公司)建立了“侯氏堿法”的中間試驗車間,對該工藝不斷攻關完善,按此工藝設計的大型生產裝置1962年投產。1964年通過了國家級鑒定,命名為“聯合制堿”。
1967-1977年的不穩定發展階段。聯合制堿工藝成熟后,我國開始大規模新建小聯堿(能力2-4萬噸/年),到1980年前我國建成投產了十多家小純堿企業,多數采用聯合制堿工藝。
(2)1978-1989年的大發展階段
1977年的撥亂反正以及八十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純堿需求迅速增加。但我國純堿企業普遍存在設備老化、廠房嚴重失修等狀況,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我國開始了長達15年的依賴進口的歷史。為從根本上扭轉純堿供不應求的被動局面,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發展純堿工業:一是批準了幾個老廠恢復性大修的緊急方案,既保住了原有生產,又使老廠的生產、技術、管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二是針對當時已經存在的若干小型廠,采取了“樹樣板、攻四關、再推廣”和“整頓提高、合理配套、過好四關、擇優改造”的方針,并確定了以4萬噸/年為最低規模的產業政策。從此,小聯堿廠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其中條件較好的工廠得以改造提高,成為純堿生產的重要力量。我國的純堿產量穩步增加。但1978-1988年的10年間,我國的純堿產量增長率也只有7%,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年進口量最高時達國內總消費量的30%。因此國家進一步確定在原鹽產地建設大型堿廠的計劃,確定采用氨堿工藝,以國產為主,引進個別單機,建設三大堿廠(濰坊、唐山、連云港),以滿足國內需求。1989年,三大堿廠分別建成投產,能力分別為60萬噸/年。
(4)1990-1997年間8年的高速增長階段
三大堿廠投產后,在九十年代初,又投產了采用氨堿工藝的內蒙吉蘭泰、廣東南方和新疆哈密三個中型廠。企業的挖潛改造也積極進行,我國純堿產量呈現較快速的提高,1989-1997年間,我國純堿產量的增幅達到11.5%。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而且結束了連續十五年大量進口純堿的歷史,成為凈出口國,出口量逐年增加。氨堿企業逐漸在我國純堿工業中占主導地位。
三大堿廠的建設是我國純堿工業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一舉扭轉了我國長期供應不足的局面,且由于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對我國純堿工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也使我國步入世界純堿生產重要國家之列。
(5)1997-1999年的結構調整階段
進入1997年,受純堿產量增幅過快及國內市場疲軟等形勢的影響,純堿出現較嚴重的滯銷,且由于企業間的無序降價競銷行為,1997-1998一年的時間里,純堿出廠價格跌幅達15%,達到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1998年,全行業有50%的企業處于虧損經營、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全行業利潤比最高年份(1996年)降低60%。純堿產量在此期間出現了徘徊。
但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進了純堿工業的結構調整。在短短的三年間,相繼有10余家小堿廠關閉或轉產,我國由最高時60多家生產企業減少到50多家。此外,雙環集團兼并了武漢氨廠。內蒙古伊化集團統一了內蒙古所屬的數家純堿生產企業,并兼并或控股了河南的天然堿生產企業及青海的德令哈堿廠,成為全國最大的跨地區純堿企業,同時開始擴建內蒙古查干諾爾化工廠和河南安棚堿業公司,天然堿能力分別達到30萬噸/年。
(6)2000年至2012的又一輪“大發展熱潮”
1999年底始,我國純堿市場形式好轉,純堿價格大幅度回升,國內開工率提高。許多企業在挖潛改造提高產量的同時,也制定了大規模發展純堿計劃。在此期間山東海化純堿產能增至280萬噸/年,唐山三友增至230萬噸/年,2008年和2009年純堿價格達到歷史峰值,以及“東堿西進”戰略的實施,使得西部(青海省)純堿獲得較大發展,分別投產了四個百萬噸純堿裝置,使得我國純堿裝置產業布局基本合理。這段時期成為繼三大堿廠建成后我國純堿工業的又一輪大發展時期。
(7)2012-2017年又一輪結構調整階段
進入2011年,受純堿產量增幅過快及國內市場疲軟等形勢的影響,純堿出現較嚴重的滯銷,2012-2015年全行業40%以上的企業處于虧損經營,堿產量在此期間出現了徘徊。但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進了純堿工業的結構調整。在短短的三年間,相繼有10余家小堿廠關閉或轉產,我國純堿企業由55家生產企業減少到39家。由于青海四家純堿企業產能釋放,有效生產能力略有增長,產量維持在
1990-2017年我國純堿行業產量、進出口及表觀消費情況表,萬噸
年份 |
產量 |
進口量 |
出口量 |
表觀消費量 |
自給率 |
1980 |
161.3 |
31.0 |
0.4 |
191.9 |
84.1% |
1985 |
200 |
105.7 |
0.4 |
305.3 |
65.5% |
1990 |
374.6 |
21.1 |
8.7 |
387 |
96.8% |
1995 |
589 |
7.5 |
51.5 |
545 |
108.1% |
2000 |
778 |
13.5 |
99.7 |
691.8 |
112.5% |
2005 |
1240 |
7 |
177 |
1070 |
115.9% |
2010 |
2047 |
0.2 |
158.2 |
1889.0 |
108.4 |
2015 |
2617 |
0.1 |
220 |
2397.1 |
109.2% |
2017 |
2738 |
14.4 |
152.5 |
2600 |
105.3% |
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形成的純堿有效生產能力約3215萬噸/年,與1980年相比增長了17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純堿從“凈輸入”轉變成為“凈輸出”,進入21世紀,我國純堿的凈出口維持在150萬噸以上,近八年自給率維持在105%到110%之間。產業總體供需結構從“滿足內需型”向“內需為主、輸出為輔型”轉變。我國純堿產量已居世界首位,產品能夠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已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國主要大型純堿企業集中在渤海灣周圍和青海海西州,基本都靠近大型鹽場,能夠滿足大型純堿裝置需要的原鹽和水資源供應。“十二五”以來,我國純堿生產重心向西轉移,地域產業特色形成。目前我國純堿大型生產基地包括萊州灣區域和青海海西州,所占比例超過15%,我國共有19個省級行政區建有純堿生產企業,基本覆蓋了全國消費市場,產能布局完全可以滿足下游產業的需求。
我國純堿工業技術裝備相對先進。自主研究開發的重大技術和設備有:變換氣制堿工藝,自然循環外冷式碳化塔,聯堿二過程采用液氨直冷和逆料流程,自身返堿煅燒爐,固相水合法及液相水合法重質純堿技術和設備,石灰純堿法精制鹽水,內冷吸氨塔等。引進的重要技術和設備有:真空蒸餾技術和新型蒸吸工藝和設備,篩板碳化塔,重堿二次分離技術和設備,擠壓法重質純堿技術和設備,大型固相水合機,重質純堿煅燒/冷卻爐等。純堿設備逐步實現了大型化。例如:∮3m/∮3.4m碳化塔,∮3m和∮3.6m煅燒爐,840m3結晶器,20m2濾堿機,大型二氧化碳壓縮機等。DCS生產控制系統的研究和推廣,自動包裝機日益普及,生產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國大型純堿企業設備大型化比較普及,由于資金有保障,國產和引進技術消化較快,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
純堿行業通過鼓勵“精料”(粒度均勻、品位高、含泥沙少的石灰石;精制原鹽等)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量。在政策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以優勢產能替代落后產能。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進全行業技術進步。加強末端治理,管理節能等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通過其他釋放二氧化碳裝置結合純堿裝置,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等一系列措施,行業綠色發展特征較為明顯。
純堿行業取決于生產要素條件、產品市場、支撐產業、競爭結構與競爭環境,以及機遇、政府作用等6大因素,其中前4項因素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同時與另兩項因素緊密聯系。占據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3億中國人,造就了全球最大的純堿消費市場,同時我國純堿生產要素組合條件較好,通過相關政策引導,使得我國純堿行業在世界合成堿行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從生產成本、銷售體系方面相比美國天然堿在出口市場仍有一定的差距。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純堿市場短缺,我國純堿工業面臨了一次大的發展機遇。如何發展我國的純堿工業,可選擇的方案很多。首先對大化、天堿和青島三個老廠進行了“恢復性大修”,使我國純堿工業的三只“老母雞”煥發了青春。面對純堿短缺的局面,國家有關部門在廣泛聽取意見后,確定了“純堿建設以大型企業為主”的方針,而氨堿法易于大型化,確定采用氨堿工藝建設了三大堿廠,為我國純堿工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試想,如果不上三大堿廠,要增加180萬噸能力,需要上45個4萬噸/年的小聯堿,純堿工業不會有今天的局面和今天的國際地位。大型企業建設為主是值得全石化行業廣泛推廣的經驗。
純堿產業集中度演變情況
年份 |
純堿 |
|
---|---|---|
CR0.1 |
CR0.2 |
|
2005 |
0.57 |
0.78 |
2010 |
0.62 |
0.81 |
2015 |
0.61 |
0.80 |
2017 |
0.62 |
0.82 |
我國純堿行業有重視科學技術開發和交流的優良傳統。侯德幫博士當年沖破國際索爾維集團的壟斷,寫成并公開發表《純堿制造》一書,把制堿的秘密公布于世,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影響。后大膽探索,歷經數栽開發成功聯堿法(侯氏制堿)。當前我國純堿行業內有比較規范的交流活動,企業之間即有競爭,又有相互交流。新技術新成果能夠在全行業迅速推廣,促進了我國純堿工業的迅速發展。
長期以來,原鹽和純堿分屬輕工和化工系統,經常出現相互掣肘的局面。在純堿行業的努力下,逐步實行了鹽堿聯合。到目前為止已有多數企業實行了鹽堿聯合,有力地促進了鹽業和堿業的共同發展。
氨堿法以鹵水為原料,具有明顯優勢,按噸純堿耗真空鹽1.5噸、耗鹵水5m3、真空鹽價格250元/噸計算,采用真空鹽生產純堿的企業原料成本高約300元/噸,目前江蘇、內蒙古等地純堿企業已經實現部分鹵水制堿,有效提高了裝置競爭力。
雖然氨堿法具有建設規模大、產品質量高等特點,但排放大量廢液和廢渣,需要豐富的原鹽、石灰石、焦炭、水等資源供應,且需要長期堆存廢渣和排放廢液的場所、以及比較大的環境容量及運輸條件。因此適應此條件的企業廠址比較適合在沿海具有荒灘的地區,或西北資源豐富、具有排污條件的地區。我國氨堿法純堿主要布置在萊州灣和青海地區。聯堿需要配套建設合成氨,導致同純堿規模下投資較大。但具有鹽利用率高,沒有廢渣和廢液排放和產品能耗低等優點,比較適合全國多地區布點。因此,我國一方面采用氨堿工藝建設大型純堿裝置的同時,尤其是隨著煤氣化技術的進步,我國采用聯堿工藝改擴建了多家大型和中型企業。天然堿具有產品質量高、生產成本低的優勢,我國在天然堿的開發和加工取得了長足進展,成為我國純堿工業的一支重要力量。結合資源和區位特點,多種工藝并存發展純堿工業,是我國純堿獲得較快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發達國家純堿消費量變化歷程來看,其純堿消費量隨著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將維持一段時間的下降趨勢。我國純堿消費量由于人口眾多、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以及工業發展速度相對較快,這一市場現象可能延后出現,2017年我國人均GDP8800美元,隨著下游市場的增速放緩和下游產品循環利用率的提高,“十三五”期間可能出現純堿消費量保持現有水平,2035年前出現純堿消費下降的可能,對純堿行業的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產品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聯堿裝置受工藝本身(母液循環)限制以及母液精制技術落后等因素制約,聯堿產品質量與氨堿產品有一定差距;氨堿裝置產品質量雖然高于聯堿,但距世界發達國家水平仍有差距;我國重質純堿比例為45%,遠低于發達國家約80%的水平。
三廢排放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約1500萬噸/年氨堿工藝裝置每年產生7000多萬m3廢液和300多萬噸廢渣。部分中小聯堿企業廢水排放量大,氨氮超標。純堿企業三廢排放問題沒有得到全面解決,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否則將嚴重影響我國純堿行業可持續發展。
氯化銨市場需要進一步開拓。2017年我國聯堿法純堿生產工藝聯產氯化銨1400萬噸。受含氯的影響,其市場消費在許多地區受到限制,隨著環保政策趨近,硫銨產量大幅度增加,使得氯化銨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削弱,如果解決不好氯化銨的銷路問題,將嚴重影響我國聯堿企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純堿企業在平均生產規模、平均技術水平、裝置自動化水平、勞動生產率、企業管理制度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部分聯堿企業合成氨裝置存在原料路線不合理、生產工藝落后等問題。
我國周邊的東南亞、中東以及東歐地區近年經濟發展較快,每年也需要輸入大量純堿。“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及外需擴大給我國純堿產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出口市場條件。出口是我國純堿行業平衡國內市場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純堿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對于出口到東南亞和南美市場,美國具有傳統的市場優勢。在我國不斷強化出口渠道等努力下,出口量不斷增加。美國天然堿具有質量好及完善的物流體系等優勢,我國純堿出口企業坐落在東部沿海,有利于遠洋運輸。因此從出口形勢來看,我國純堿出口量將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但需防范當地新建純堿裝置的沖擊。
目前隨著行業新一輪上升周期的到來,我國純堿市場擬改擴建的企業開始有所增加,但考慮到純堿消費市場增速放緩,2035年前有出現純堿需求下降的可能。因此,應協調好產能增長與需求增長的關系,防止純堿產能過快增長而出現嚴重過剩期。
原鹽生產的相對集中和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東、北部地區純堿企業規模化程度遠高于中、西、南部地區。西部具備充足完善的純堿生產原料和能源資源。而目前我國西部純堿產量僅占全國的16%。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不斷加快,西部地區純堿需求預計將有較大提高。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預計純堿市場將還將迎來1~2個需求高峰,但純堿行業已步入成熟期,有成本競爭力的產能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建議綜合考慮原料供給(考慮能源和鹽資源的成本比例約為2:1,因此簡單認為鹽資源地建設純堿裝置不一定是合理方案)、要素配置(水、電、汽、土地、環保容量)、下游市場,開展純堿行業布局規劃研究工作。
我國氯化銨幾乎全部來自聯堿企業,1噸純堿聯產1噸氯化銨。預計2020年,我國氯化銨產量將超過1800萬噸/年。目前約90%的氯化銨用來生產復混肥,而未來復混肥將向高濃度發展,低濃度復混肥料產量呈下降趨勢,氯化銨用量將相應減少,嚴重影響我國聯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要加大氯化銨銷路問題的研究力度,包括增加干銨能力、增加粒狀氯化銨能力、增加直接施肥比例、增加出口等措施,積極探討氯化銨分解的可操作性。
氨堿法以鹵水為原料,具有明顯優勢。熱法聯堿可以實現制鹽和純堿裝置的聯合,按照純堿耗真空鹽1.15噸、耗鹵水4.5m3、真空鹽價格250元/噸計算,采用真空鹽生產純堿的企業原料成本高約230元/噸。因此采用全鹵制堿可有效降低純堿生產成本,提高純堿裝置競爭力。
作者聯系方式:電話010-64283277,郵箱sjz@cicc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