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氟是化工新材料產業的重要分支,氟化工產品性能優異,應用廣泛,對國防和國民經濟有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氟化工材料的問世和發展始終與尖端技術和國防軍工相關。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氟材料應用已迅速擴大到國民經濟中的眾多行業和領域,已成為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物質基礎,廣泛應用于國防軍工、航天航空、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化工、采油、船舶、汽車、機械、電子信息、醫學醫藥、建筑、環保產業等眾多行業。氟化工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發展新能源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提供所需的配套材料,對促進我國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氟化工產業以螢石資源為產業鏈起點,以氫氟酸為基礎原料,延伸出包括含氟ODS(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和氟化鹽四大類產品。其中前三類屬于有機氟化工范疇。氟化工重點產品產業鏈及下游應用領域如下圖所示:
氟化工重點產品產業鏈及下游應用領域
我國氟化工產業起始于二十世紀50年代。行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迅猛發展,已經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氟化工技術人才,并憑借我國豐富的螢石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世界各大氟化工公司的積極參與,形成了開放與合作的格局,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氟化工產業的發展,提升了我國氟化工產業的技術水平,較好地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并有大量氟化工產品供應國際市場。
回顧我國氟化學發展的歷史,大致可劃分為六個階段,即產業興起階段、初步建立階段、迅速發展階段、高峰發展階段、調整升級階段和景氣回歸階段。分述如下。
1896年氟代乙酸乙酯的合成標志著有機氟化學的開始,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時間。 在此期間,幾次歷史性的突破極大地促進了有機氟化學的發展,如二十世紀30年代氟里昂在制冷工業上的應用,二戰期間曼哈頓工程的實施以及 50年代高生理活性 5-氟脲嘧啶的合成等。
我國氟化工產業起始于二十世紀50年代。1956年,我國開始氟化氫工業化生產。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開始自行開發原子能技術,急需一批特殊的含氟材料,由此開始了有機氟化學在中國的研究。
從二十世紀60年代起,上海有機氟材料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浙江化工研究院等單位開始研制含氟材料。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逐步建立各種氟化技術,制備四氟乙烯等單體。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也分別進行了氟橡膠和含氟共聚物的研制工作。1963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將氟化學的工作集中到上海,集中力量,形成特色。當時上海市調撥一個葡萄糖廠給有機所,經改造作為擴試和批量生產的基地。這一階段的任務多數是仿制,成功后再批量生產,提供應用,研制的氟材料包括采用不同方法聚合的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偏氟乙烯的共聚物,還有含氟聚氨酯、聚全氟苯、含氟油脂等。經過幾年的艱苦拼搏,終于研制成功了多種國內急需的含氟材料,為我國原子彈的提前試爆成功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培養出了一批氟化學科研、生產人員,為之后有機氟化工的發展及有機氟化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完成軍工研制任務以后,配合國防有機氟化學產品的擴大生產,在已建立的氟化技術及設施的基礎上,我國的有機氟化學研究開始轉向民用方面,并在國內初步建立有機氟化學工業體系。這一階段研制和生產的主要氟化學產品有含氟表面活性劑、氟里昂、含氟油脂、含氟醫藥和農藥、氟碳代血液等,大部分產品仍然是仿制,但也開發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含氟化學品,如抑鉻霧劑、氟碳代血液等。
在二十世紀的最后20年我國有機氟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我國氟化工產業由資源大國升級為基礎加工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
“九五”期間,幾個基礎較好、裝置能力接近經濟規模的重點企業,如東陽化工廠、巨化集團、濟南化工廠和上海電化廠等進行技術改造,進一步擴大規模、降低單耗、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在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下自然淘汰一批小裝置,使我國氟化工產業新上一個臺階。同時生產規模和產品種類不斷增加,能夠生產包括氟塑料、氟橡膠、含氟制冷劑、含氟清洗劑、含氟表面活性劑、含氟油脂、含氟醫藥和農藥等品種在內的絕大多數含氟產品,并出現了三愛富、巨化集團、山東東岳等大型氟化學品生產企業,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有機氟工業基礎。與此同時,有機氟化學應用與開發研究在我國也廣泛展開,并取得許多成果,如全氟離子交換膜的研制、氣相法和液相法制備氟里昂代用品、含氟高溫潤滑油、氟碳化合物的合成及臨床應用、含氟醫藥中間體的開發等,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急需的含氟化學品。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受全氯氟烴(CFCs)淘汰的拉動,在蒙特利爾議定書多邊基金的資助下,中國建立了一大批氫氯氟烴(HCFCs)生產企業。但氫氯氟烴仍對臭氧層具有破壞作用。很快,含氫氯氟烴也進入了被淘汰的行列。2009年10月13日,國家環保部發出了《關于嚴格控制新建使用含氫氯氟烴生產設施的通知》,禁止新建使用含氫氯氟烴的生產設施。由于氫氟烴(HFCs)對臭氧層沒有破壞作用,使得氫氟烴產品產能高速增長。含氟聚合物已有的產品則主要聚焦于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和擴大應用市場。“十一五”期間,我國氟化工銷售額從2005年的25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約3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4%以上。 至“十一五”末,有機氟產業達到了景氣最高峰。
“十二五”期間,我國開啟了ODS用途HCFCs的加速淘汰進程,HFCs快速發展,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氫氟烴(HFCs)生產、消費和出口國。與此同時,新一代氣候友好的低GWP值(溫室效應潛能值)的替代品HFOs(氟烯烴)也開始出現,標志著我國含氟ODS替代品的開發和生產已經從履行臭氧層保護轉向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在含氟聚合物領域,主要產品產能、產量處于世界前列,初級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產品品種不斷增加。含氟精細化學品成為增長最快、附加值最高的細分領域。尤其是新型含氟農藥、醫藥、液晶中間體,含氟表面活性劑、含氟特氣、新能源材料等領域所需含氟精細化學品的發展明顯加快。初級含氟精細化學品如氟苯、三氟甲基苯等的生產技術水平接近國外公司先進水平,產品單耗、能耗有效降低。我國逐步向有機氟深加工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升級。
2016年以來,我國的氫氟烴出口延續了較高的增速。此外,受新能源、半導體以及汽車等領域的需求拉動,含氟聚合物需求平穩增長,其中新能源領域增速很高。含氟聚合物市場平均增速在5%以上。2017年,氟化工全產業鏈迎來價格上漲,原料螢石價格漲幅達59%,氫氟酸價格和下游大部分制冷劑、聚四氟乙烯價格漲幅均超過100%。
2017年我國氟化工生產企業近千家。四大類氟化工產品(含氫氟酸)總產能達到610萬噸/年,總產量達到352萬噸,全行業產值達到786億元。我國氫氟酸、氟化鋁、冰晶石等基礎氟化工產品的產量均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
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氟化學工業園區包括:三愛富、大金、阿科瑪等企業所在的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東岳集團所在的淄博東岳經濟開發區;浙江巨化所在的浙江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蒙古三愛富萬豪氟化工有限公司所在的豐鎮市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區等。
本世紀以來,我國HFC-134a(四氟乙烷)和PTFE(聚四氟乙烯)等國際主流氟化工產品先后實現工業化生產并開始大量出口,標志著我國開始由基礎氟化工產品大國向主流氟化工產品大國邁進,這深刻影響了世界氟化工產業格局,也遭到既得利益方的抵制,使我國PTFE的出口遭到多次反傾銷。
我國是尖端氟化工產品的重要市場,例如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燒堿生產國,是含氟離子交換膜的最大市場,目前仍主要依靠進口,我國在部分尖端氟化工產品領域正在取得重大突破。例如,2012 年2 月14 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東岳集團申報的“全氟離子交換材料及其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山東東岳集團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全氟離子交換膜工程技術研究”項目的 4 個課題—全氟離子膜關鍵技術研究、全氟離子膜增強材料研究、全氟離子交換膜工程技術研究、燃料電池膜電極關鍵技術研究于2010 年全部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審核驗收。國產全氟離子膜關鍵技術、工程放大及裝備技術開發項目完成,并在萬噸級電解裝置上成功應用,標志著氯堿用離子膜已完全實現國產化,制備的全氟離子膜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國產氯堿離子膜工業化產品已經在國內外15家氯堿企業的26臺/套工業裝置上進行了應用,產品運行最長時間達44個月,超過國外產品承諾使用壽命。
國家發展改革委適時發布并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有機氟最新鼓勵類產品包括:“全氟烯醚等特種含氟單體,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高品質氟樹脂,氟醚橡膠、氟硅橡膠、四丙氟橡膠、高含氟量246氟橡膠等高性能氟橡膠,含氟潤滑油脂,消耗臭氧潛能值(ODP)為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低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替代品,全氟辛基磺?;衔铮≒FOS)和全氟辛酸(PFOA)及其鹽類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含氟精細化學品和高品質含氟無機鹽”。目錄對有機氟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指導作用。
2011年3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氟化氫行業準入條件》。指出了“新建生產企業的氟化氫總規模不得低于5萬噸/年,新建氟化氫生產裝置單套生產能力不得低于2萬噸/年(資源綜合利用方式生產氟化氫的除外)”。此外,還在節能、環保等方面做出諸多要求。有效幫助現有產業龍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梢蕴岣叻Y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氟化工產業,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螢石是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隨著我國氟化工產業的不斷發展,螢石資源的供應不足將不可避免,尋找替代資源就將成為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發展以磷化工副產品氟硅酸為起始原料的氫氟酸成績斐然,氟硅酸路線的氟化氫總生產規模約為5萬噸/年(其中貴州甕福藍天2萬噸/年;福建甕福藍天1萬噸/年;湖北甕福藍天2萬噸/年)。發展以磷化工副產品氟硅酸為起始原料的氫氟酸,一方面解決了磷礦加工副產氟硅酸及其鹽的利用問題,同時有效提高了磷礦資源的利用率,緩解了氟化工面臨的螢石資源不足及環境污染的困擾,有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既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又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氟資源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72%,主要來自螢石和磷礦石,均為不可再生資源。螢石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核電和動力電池的發展均離不開氟資源。作為化工子行業氟化工具有一些區別于其它產業的特點。氟化工具有資源的稀缺性、產業布局的資源導向性、產業壟斷性、安全環保要求特殊性、產品精細化、市場全球化以及“三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特點。氟化工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顯著,成為近年來新材料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大產業,在化學工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已被國家列為重點鼓勵發展的行業。
我國是螢石基礎儲量第一大國,探明儲量第一大國,螢石產量第一大國,螢石出口第一大國,螢石產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2017年,我國螢石探明儲量為4100萬噸,占世界螢石探明儲量的14.9%。2017年,我國螢石產量為380萬噸,占世界螢石產量的63.5%。2017年,我國螢石出口量為33.7萬噸,占我國螢石產量的8.9%。螢石資源為有機氟行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未來,轉型發展、提質增效將成為有機氟發展的主旋律、主基調。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在積極推進中,既會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也會產生相應的消費需求。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為有機氟行業發展提供機遇和保障,將推動有機氟行業平穩增長。
我國有機氟研發能力雖有進步和提升,但仍跟不上行業發展需要,研發投入不足,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應用研究滯后,高端應用市場多被跨國公司壟斷,產業發展和研發策略仍以“追隨型”為主。同時,我國還缺乏與原始創新相配套的新產品評價體系及能力。
有機氟產品性能獨特、應用面廣,但缺乏行業標準化組織。氟化工標準種類不全,許多產品沒有標準可依。同時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較少,反映在國際貿易中,我國的相關標準認可度低,往往采用合同標準,指標和檢測方法由外商決定,容易引起貿易摩擦。
近年來,高GWP(溫室效應潛能值)的HFCs產量與消費量迅速增長,引起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6年10月,《蒙特利爾議定書》第28次締約方大會達成的基加利修正案列出了18種受控HFCs物質清單,當前我國HFCs產業主流產品均為修正案受控物質。基加利修正案規定我國于2024年對HFCs生產和消費實施凍結和逐步削減。由于我國制冷空調、氟化學工業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HFCs的生產量、使用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我國也正根據新達成的國際協議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引導行業技術發展方向和產品結構調整。
我國有機氟材料在自動化控制、工程放大、安全環保技術方面與國外同行相比差距較大。聚合工藝的自動化程度較低,后處理技術仍較落后,制約了我國含氟聚合物產品質量的提高,高端含氟聚合物開發缺少關鍵核心技術。含氟精細化學品(特別是高端含氟中間體、含氟電子化學品、含氟表面活性劑、含氟涂料)的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未來幾年全球氟化工產品市場需求將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長,但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印度、韓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將大大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增速較高的產品主要為氟橡膠、氫氟烴、含氟精細化學品等。含氟聚合物及氟烷烴消費量的增加,又將刺激氫氟酸等氟基礎原料的增長。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氟化工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預計2017—2020年,我國氟化工產品總體需求量年均增長率為5.2%。
隨著氟產品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國際、國內都逐步放開了限制,從事氟化工生產的企業越來越多,并加快了企業間的聯合重組。目前國企及民營企業紛紛開展國內外合作、合資,如上海三愛富與美國戈爾公司建成上海三愛富戈爾公司,杜邦與三愛富合資的杜邦三愛富氟化學(常熟)有限公司等。美國GORE公司、CHEMFAB公司、日東電工、華爾卡、NOK公司等國外氟化工龍頭企業也紛紛來華投資設立獨資企業,國內這類國外獨資的氟化學公司已有十幾家。我國豐富的螢石資源,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產業優勢,巨大的潛在市場,吸引了外資“搶灘登陸”,形成了國際上發達國家在我國建立氟化工生產基地及銷售網絡的局面。
全國現有萬噸級的無水氟化氫生產企業66家,無水氟化氫總的生產能力在210萬噸/年左右,不僅已能滿足國內需求,還有能力出口。2017年,F22產能已達59.7萬噸/年。含氟聚合物產能增長迅速,聚四氟乙烯裝置已經由百噸級紛紛擴至千噸甚至萬噸級,全國大型聚四氟乙烯生產廠已達7家,加上日本大金在我國常熟建的氟樹脂企業,年總產能已超過12萬噸。相比之下,其它單體的生產規模不大,如HFP、VDF、和VF的生產能力均在5萬噸/年以下,生產廠家也較少。而聚全氟乙丙烯、氟橡膠、聚偏氟乙烯、聚氟乙烯和聚三氟氯乙烯等的生產規模也只在年產萬噸級或千噸級。國內氟化工企業產品結構的趨同,造成大品種增長過猛,競爭加劇,而小品種少有問津的不平衡格局。
20世紀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來,我國含氟精細化學品研究異?;钴S,已開發出百余種含氟有機中間體及精細化學品,目前我國已能大量生產氟喹諾酮類藥物,氟呱酸、環丙氟呱酸等產品。
總之,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氟化工不僅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而且具備了人才、初級氟化工技術、市場等優勢,形成了開放與合作的格局,給氟化工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但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也使我國氟化工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挑戰。
含氟精細化學品是有機氟化工產業鏈中附加值最高的產品,其價值是初級加工品的上百乃至數千倍。含氟精細化學品主要包括含氟中間體、含氟醫藥、含氟農藥、含氟染料及含氟表面活性劑等??傮w來講,我國的含氟精細化學品工業發展很不平衡,在位于產業鏈上游、附加值低的含氟中間體領域,產量占到全球的40%以上,質量與國外水平差距不大;位于產業鏈下游、附加值高的含氟醫藥、含氟農藥、含氟涂料、含氟染料等領域,技術成熟、廣泛推廣的品種很少,產量僅占全球的1%左右,深度或終端應用產品大多依靠進口。
近些年來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以中間體為主的含氟精細化學品開發方面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如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在脂肪族類精細化學品、含氟甾體化合物及含氟醫藥與農藥技術,浙江大學化學系的多氟類產品和氟鹽氟化技術,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吡啶類化合物技術等都取得了可喜進展。
此外,沈陽化工研究院在含氟農藥、含氟染料技術開發方面進展良好,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上海康鵬化學有限公司的吡啶類化合物、苯甲酸系列等產品供應多家國外公司;浙江臨海永太公司含氟中間體產品,河北盛華以液相氟化技術生產的氟苯系列、三氟甲基系列產品等都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目前,我國氟苯系列和多氟苯系列產品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個別品種甚至掌握了壟斷地位。這類產品在我國興起后,使得跨國公司遭遇激烈的市場競爭,最終逐漸削減甚至停止了一些產品的生產。但含氟精細化學品是一個品種繁多、產量較小的產業,我國占據優勢的品種只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領域尚需填補空白。
從氟化工產業鏈來看,隨著產品加工深度的增加,產品附加值呈幾何級數增長。目前,國內用于含氟醫藥和農藥含氟芳香族中間體,用于電子材料的含氟液晶、三氟化氮,用于醫藥和樹脂的三氟化硼及相關絡合物等發展較快。但總體而言,國內精細氟化工產品的開發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在共性技術開發方面,近年來國內氟化技術研究取得較大進展。此外,含氟雜環化合物仍是原料藥和中間體領域開發的焦點,其中含氟吡啶系列中間體是發展重點。一些有實力的廠家轉向以含氟單體為起始原料的脂肪族或脂環族氟化物中間體的開發。電化學氟化、調聚、齊聚、催化合成、復配等技術開發也方興未艾。另據介紹,隨著環境保護標準的日益提高,難生化廢水的處理技術能否取得突破,將成為影響含氟精細化學品發展的關鍵因素。
國內傳統含氟中間體如氟苯系列、氟氯苯胺系列等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三廢”排放量大,市場競爭激烈,經濟效益差,需要進行總量控制。作為含氟表面活性劑關鍵原料的氟碳醇、作為燒堿工業關鍵配套材料的含氟離子交換樹脂及膜、為鋰離子電池配套的六氟磷酸鋰、為醫藥和農藥新品種配套的新型含氟中間體也是需要重點發展的產品。
我國含氟精細化學品未來的市場空間依然較大。隨著主要國家經濟的逐步復蘇及紡織品出口配額限制的減少,我國高檔紡織品出口的前景比較樂觀,因而高性能的含氟纖維整理劑和高效活性含氟染料的需求也將較快增長;生命工程產業的崛起,使生理活性的含氟醫藥備受青睞;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則對高效、低殘毒的含氟農藥需求越來越大。
近年來,發達國家迫于環境保護要求及人工成本的壓力,將一些含氟中間體的產品采購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中國、印度是比較適宜的采購對象國。這種趨勢加大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壓力,也為國內含氟精細化學品工業未來的更快發展奠定了基礎。應該說,我國的原料資源優勢和人工成本優勢以及積累的生產、研發基礎和生產能力,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此,含氟精細化學品產業發展應傾向于專業化、系列化、差別化和特色化,走精細縱深發展之路。今后幾年,我國含氟精細化學品仍將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深度后續產品的開發、生產、應用將加速發展。
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給鋰電池電解質等含氟電子化學品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電動汽車及動力鋰電池的發展將在未來10~15年內拉動含氟電子化學品消費量實現百倍級的增長,從而使氟化工行業總體規模提高一個數量級,鋰離子電池配套材料遠期有望成為氟化工最大產品品種。
我國有機氟產業未來的發展重點如下:
1)重點開發氟醚、氟代溶劑含氟電子化學品和動力鋰電池材料及添加劑。
2)開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環境友好型氟碳化學品,支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最大化行業上下游的整體利益。支持藥用級、電子級高純氟碳化學品的開發和進口替代,以及用于含氟聚合物原料用途等應用的開發。支持ODS(消耗臭氧層物質)回收和綜合利用,鼓勵含氟溫室氣體控制及替代技術開發、HFC-23(三氟甲烷)的轉化和銷毀技術開發及應用,減少ODS和高GWP(溫室效應潛能值)含氟氣體的排放。重點發展新一代氣候友好HFCs、高純含氟電子氣體等產品:滅火用途的全氟酮;制冷等用途的HFO-1234yf(2,3,3,3-四氟丙烯)、HFC-161(氟乙烷);發泡、制冷用途的HFO-1234ze(1,1,1,3-四氟丙烯)、HFO-1233zd(1-氯-3,3,3-三氟丙烯)、HFO-1336mmf(1,1,1,4,4,4-六氟-2-丁烯);藥用氣霧劑級HFC-134a(四氟乙烷)和HFC-227ea(七氟丙烷)等產品。
3)優化現行生產裝置的工藝過程,提高TFE(四氟乙烯)、HFP(六氟丙烯)、VDF(偏氟乙烯)等含氟單體質量,開發特種含氟單體,增加中高端、特種氟樹脂、氟橡膠品種,適應高端市場不同需求。加強基礎研究、產業化研究和應用研究,重視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及裝備的升級,加快新產品產業化進度,開發具有特種應用要求的新型氟材料。對現有生產裝置的能耗進行節能降耗分析,降低含氟單體及含氟聚合物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
4)提高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支持和引導產業關聯企業,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紐帶,通過整合、參股、并購等形式,實施兼并重組,實現優勢互補,形成若干個大型氟化工企業集團。鼓勵氟聚合物生產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5)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中高端產品比例。氟樹脂重點發展特種和改性PTFE(聚四氟乙烯)、高速加工線纜用FEP(聚全氟乙丙烯)、發泡FEP、高品質PVDF(聚偏氟乙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PFA(可熔性聚四氟乙烯)、CTFE(三氟氯乙烯)共聚物、PVF(聚氟乙烯)、用于電子行業的氟樹脂、無定型含氟材料、嵌段氟樹脂等特種氟材料。
6)氟橡膠重點發展高性能246氟橡膠、易硫化四丙氟橡膠、耐低溫全氟醚橡膠、耐高溫氟橡膠、新型氟硅橡膠、含氟聚氨酯、含氟丙烯酸酯彈性體等。
7)含氟功能性膜用樹脂及膜產品重點發展用于燃料電池全氟質子膜、儲能用釩電池含氟離子膜、氯堿全氟離子膜和鹽水精制用電滲析含氟膜、鋰電池隔膜、PTFE雙向拉伸氣體分離膜及防水透氣膜、水處理(PVDF和PTFE)超濾/微濾/納濾膜、ETFE建筑結構膜、太陽能電池封裝膜、大飛機和現代交通的內飾膜、FEP醫用包裝膜等功能膜用樹脂及膜產品。
8)含氟醫藥、農藥、液晶所需中間體的開發及近端應用研究,應用于電子信息產業的高純特氣、屏幕防指紋劑、惰性工質等產品。重點產業化類產品有:特種含氟烯醚類;共氟硅單體類;PFPE類及其衍生物;HFEs(氫氟醚)及其取代物;脂肪族含氟中間體(醚醇等);含氟雜環類中間體(三唑、吡啶、嘧啶等);4N以上RC318(八氟環丁烷)、八氟丙烷、六氟乙烷。重點研發和培育類產品有:高穩定性鋰電池電解質;含氟功能整理劑;環境友好高效含氟表面活性劑、改性劑、潤滑介質和惰性工質等;CF2O(碳酰氟)、F2(氟氣)、HFOs(氟烯烴)、CH3F(氟甲烷)、C-C5F8(八氟環戊烯)等新一代低GWP值含氟清洗、蝕刻氣。
9)含氟涂料著重發展水性含氟涂料、自清潔含氟涂料、高固體份和粉末涂料、防粘耐磨含氟涂料、反射隔熱含氟涂料以及含氟納米涂料等。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組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氟硅涂料技術創新聯盟,形成合力,優勢互補。開發一批具有專利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新產品,為調結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提高國際競爭力。
作者聯系方式:電話010-64283618,郵箱zhaoliqun@ciccc.com